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开展实验和野外实践等基本能力,能够在农业、林业、水利、环保、规划等行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相关的数理化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训练,掌握扎实的学科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学基本素养,自然地理学、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和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3.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资源环境评价与检测、区域规划与自然保护等基本技术;

4.具有开展自然地理学调查、实验、规划、管理与教育的初步能力;

5.熟悉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历史、现状、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造的潜能,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三、学科通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

四、 专业发展课程

虚拟地理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测量学与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六年。

六、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七、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53

32.7

通识教育课程

选修课

11

6.8

学科通修课程

必修课

21

13.0

专业发展课程

必修课

18

11.1

开放选修课程

限选课

5

3.1

任选课

22

13.6

实习实践训练课程

必修课

32

19.8

162

100

实践教学学分合计(实习实践训练课程+实验)

47.5

29.3

八、毕业要求

学校对毕业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鉴定和审核。学生在学校规定弹性学习年限内,修完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劳动”课程成绩达到要求,符合学校毕业条件,准予毕业。


九、教学日历表

周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



2-3

×

×

*

*

4



5-6

×

×

×

×

7



8-9

×

×

×

×

10



11

S

S

所用标示“符号”的含义:“←——→”为理论教学;“≡”为假期;“△”为课程设计或综合(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考试;“*”为社会实践或公益劳动;“×”为教学实习(或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为测量实习;“S”为机动;“○”为入学教育或毕业鉴定;“”为军训;“∥”为机械制造基础实习。 

注:军训环节不占用教学周次,未进行单独标识